诗词大全国学网>好词名句>句子>成语大全
1.形容“起源”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的成语有:
2.成语的来历
来历不明来历,指由来;不明,指不清晰;指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词义:
3.20个成语解释及由来
检举(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认真学习历史。学问大有长进。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羊跑掉了才补羊圈,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头做起。(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象确实像大鼓“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吵吵嚷嚷,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他正在田里耕地,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他便不再种地,守着那神奇的树根,比喻亡想不劳而得。(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就自然会高起来”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齐泯王接替王位,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伯乐有个儿子。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便拿看书,想试试自己的眼力,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其子执《马经》以求马!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学一样丢一样!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看到妇女走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比喻生搬硬套。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泥汤就没了我的脚。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请求拜见鲁哀公。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为什么又走掉了呢: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吓得脸都变了颜色,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而一旦要动真格的,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他在衙门周围巡行。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不能杀我。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总能办成事情”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十七)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
4.成语由来
源自历史事件的成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另一种情况是截取或改易记载某一历史事件的著名文句而成为成语。二、前人故事。源自前人故事的成语,故事本身衍生的成语含义比较深刻,三、寓言传说。源自寓言传说的成语,往往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记述愚公率领子孙要移走家门前两座大山的故事,作为成语,用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有的成语来源于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源自俗语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其特点是深刻隽永,阅读成语故事。
5.成语故事的由来
一、历史事件。源自历史事件的成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另一种情况是截取或改易记载某一历史事件的著名文句而成为成语。二、前人故事。源自前人故事的成语,故事本身衍生的成语含义比较深刻,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三、寓言传说。源自寓言传说的成语,往往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记述愚公率领子孙要移走家门前两座大山的故事,作为成语,用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有的成语来源于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源自俗语的,如“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扩展资料: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语故事
6.成语来源,意思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二、来源于历史故事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三、来源于古书成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
7.“成语”有几种来源?
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
《成语由来:形容“起源”的成语有哪些?》这首作品热度为: 2